發布時間:
??編者按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的意見》是黨中央著眼新時代新征程司法審判事業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謀劃,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司法審判工作最重要的頂層設計文件,賦予新時代審判工作新的更重責任。為推動《意見》各項部署落地見效,7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全國大法官研討班,共商思路、共謀舉措。 為充分展現各地人民法院緊密結合司法審判工作實際,貫徹落實《意見》和全國大法官研討班會議精神的生動實踐和寶貴經驗,人民法院報特開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持續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深度”專欄,首期聚焦廣東法院全鏈條實質解紛體系。 把實質解紛做到百姓心坎上 ——訪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海波 記者專訪廣東省高級人民實質解紛是新時代人民法院踐行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的核心價值追求。廣東法院是如何推進這項工作的?近日,人民法院報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海波。 記者: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的意見》背景下,法院系統提出要做實落細實質解紛要求,您如何理解其核心要義? 張海波:“實質解紛”是對新時代司法為民宗旨的深刻踐行,其核心在于:目標上,追求“案結事了人和”,判決不是終點,徹底化解矛盾、修復社會關系、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才是根本;方法上,要求法官主動作為,穿透案件表象,精準識別訴求,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一攬子解決問題,特別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將實質解紛作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關鍵抓手;理念上,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司法工作必須回應群眾最迫切、最現實的解紛需求,讓公平正義從“紙上權益”變為“現實利益”,這要求我們轉變思維,將糾紛實質性化解作為審判工作的終極檢驗標準。 記者:廣東作為案件大省,糾紛類型多元復雜。立足省情,法院探索了哪些具有廣東特色的“實質解紛”新路徑? 張海波:廣東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案件大省,今年上半年新收各類案件突破200萬件、同比上升48.6%,面對“案多人少”和糾紛復雜化的雙重壓力,我們立足省情,重點探索了三條路徑:強化多元共治“一張網”。構建覆蓋全省的“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深度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商事調解等資源,積極探索有償調解等,打造“家門口的解紛服務圈”,實現糾紛就地發現、就地調處、實質化解。突出精準施策“分類解”。針對涉外商事、知識產權、金融、家事、勞動爭議等不同領域糾紛特點,量身定制解紛規則和模式。例如,率先探索引入港澳調解組織參與港澳商事糾紛化解,探索域外法查明與適用便利化新機制等。深化智慧賦能“提質效”。近年來,我們積極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輔助辦案,實現類案推送、風險預警、裁判偏離度提示等,提升法官實質化解糾紛的精準度和效率,讓科技為“實質解紛”插上翅膀。 記者:下一步,廣東法院將如何深化“實質解紛”,讓人民群眾更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張海波: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觸,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下一步將著力于:深化前端治理“治未病”。推動工作重心前移,通過司法大數據分析預警高發糾紛類型,及時向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發出司法建議,協同強化行業監管、基層治理,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去年至今年6月份,全省法院發出各類司法建議2957份、回復率達90%。鍛造解紛能力“硬內核”。加強法官群眾工作能力、法律適用能力、矛盾化解能力培養。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將“案-件比”、上訴率、申訴率作為核心指標,引導法官追求實質正義。打通司法為民“最后一公里”。持續優化訴訟服務,完善司法救助,確保群眾“打得起官司、解得了憂愁”。強化裁判文書說理和判后答疑,讓當事人贏得明白、輸得信服,真正把解紛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讓“公平正義就在身邊”成為群眾的切身體驗。 未訴先解 讓矛盾“化于未發” “你負責干倉存儲,陳皮少了50多斤,難道不是你偷了嗎?”梁某把票據和進倉清單甩在桌子上,大聲說道,“這官司打到哪,你都得賠!” 被譽為“東方軟黃金”的陳皮,是新會的金名片。去年,陳皮產業帶動全區超7萬人就業,全產業鏈總產值近300億元。 聚焦于矛盾未爆發或初顯階段,將矛盾“發現在早、化于未發”是實質性解紛的第一步。 “陳皮小案”的和解,是廣東420個人民法庭主動融入綜治中心,讓糾紛發現在早、引導在早、化解在早,實現矛盾聯調、問題聯治、平安聯創的鮮活樣本。 目前全省法院已建立228個網上巡回法庭、789個訴訟服務站(點),構建“庭、室、站、點”四位一體的司法服務網絡,讓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最初一公里”。 “糾紛到我為止” 止訴于“最后一公里” 如果說前端化解是“清源”,那么訴中“糾紛到我為止”則是“斷流”,它承接前端過濾后的案件,法官們必須要以最大的責任心和智慧,在一個訴訟環節將糾紛徹底“終結”。 佛山中院民二庭承辦法官禤敏婷感到案情不復雜,但直接判決后果堪憂:商貿公司擔心在中國的進出口信用,電器公司面臨美國法院關聯訴訟,更要命的是雙方構建的跨境產業鏈合作瀕臨破裂。 “廣東外貿的優勢不僅在于規模,更在于產業鏈的韌性。”禤敏婷認為,調解是解紛的上策。 禤敏婷一面聯合和解中心調解員組織“背靠背”協商,一面向雙方推送類案裁判規則。最終,經過七輪調解,雙方終于達成互撤境內外所有訴訟、支付和解金、恢復信用資質的一攬子協議。該案于今年7月入選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調解典型案例。 今年4月,廣東高院印發《廣東法院依法實質解紛工作方案》,聚焦源頭預防、全程調解和判后答疑三大環節,系統性推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為廣東深入推進實質解紛按下“快進鍵”。 解開“執行死結” 剛柔并濟破困局 糾紛化解的“最后一公里”,不少在于執行。 陳某的模具廠坐落在東莞某工業園,曾深陷泥潭:拖欠貨款、客戶索賠、工資發不出、社保稅款積壓…… “‘執破融合’一次性依法集中清理企業所有債務,實質性化解了大量關聯糾紛和社會矛盾,也為具有挽救價值的困難企業提供重生的機會。”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林水棲對此高度肯定。 為推動執行與破產程序“無縫銜接”,今年初,廣東高院制定全省法院“執破融合”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聚焦健全組織機制、優化辦案程序、完善銜接要求、精準分類實施等方面提出指導意見。 “執破融合”的深入推進,離不開法院系統內部的協同,更離不開黨委領導下的府院聯動機制。廣東各級法院與稅務、房管、市場監管、征信、勞動保障等職能部門建立執破協調會商制度和重點案件聯合辦理機制,凝聚起化解復雜難題、實質化解系列糾紛的強大合力。 來源: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該案涉及的土地多次流轉、權屬盤根錯節,涉及民事、行政、執行、國家賠償等多個案由,‘一案調、全案解’,再辛苦也值得!”法官余洪春指著桌子上厚厚的一沓卷宗告訴記者,“同時以撤訴結案的還有在我院民一庭的其他4個案件。”
敢于、善于啃“硬骨頭”,在廣東法院已蔚然成風。
從“未訴先解”到“糾紛到我為止”,再到化解“執行死結”,廣東法院今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績單中,一組數據反差格外搶眼:全省法院一審結案數同比上升22.09%,上訴案件數卻同比下降18.45%。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審判工作的意見》強調,要落實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責任。
案件大省如何破局“案結事未了”?這看似矛盾的“一升一降”從何而來?“一升一降”的背后,又蘊藏著怎樣的解紛密碼?近日,記者深入南粵大地一解其因。
“對天發誓,我沒拿!”李某紅著臉說。
盛夏的江門新會,柑園翠綠,陳香浮動。而在新會區綜治中心,兩人因陳皮“神秘”減重吵得不可開交。
原來,五年前,李某和梁某出資購入600斤大紅皮放干倉存儲,今年6月一起提貨時卻發現少了近10%。
小小陳皮,連著民生大產業。綜治中心立即啟動糾紛聯調機制,找新會區人民法院會城人民法庭尋求幫助,法庭邀請陳皮專家、新會區農學會監事陳萬高調解。
今年3月,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現場會召開以來,廣東法院以“輪駐、常駐、隨叫隨駐”等方式主動融入,協助綜治中心完善矛盾化解流程,與各級中心“粵平安”平臺對接,建立聯調機制、會商研判機制,助力綜治中心打造成矛盾多元共治的“第一道防線”。
調解室里,陳萬高仔細詢問陳皮存放細節后說道:“新皮存儲每年會有2%到4%損耗,包括水分游離、斷皮、內瓤脫落等,你倆的損耗在合理區間!”
不到一小時,這對差點對簿公堂的合伙人握手言和。
走進深圳市南山區街道綜治中心,一塊“線上常駐+線下輪班”的訴訟服務團隊公示牌格外醒目,由法官、法官助理、調解員等組成的專業小組嵌入基層,成為群眾“家門口”的解紛堡壘。
前不久,某小區因與物業公司“鬧僵”致垃圾成山無人處理,南山區人民法院立案庭依托南山區物業管理協會,一次性調解79宗糾紛,很快小區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不僅如此,在廣東高院黨組的大力推動下,目前一個“黨委領導、多元共治”的解紛大格局已基本建成:與省婦聯合作成立家事調解室,聯合省工商聯設立商事調解中心,與省住建廳建立住房領域“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機制,與金融監管部門簽署工作備忘錄,助力司法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無縫對接、快速聯動……
近年來,廣東法院以訴訟為終點倒逼流程改革,讓糾紛進入法院后“到我為止”成為常態。
今年4月15日上午10時,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第十二審判庭里,一場涉及佛山某電器公司與美國某商貿公司合同糾紛案的庭審辯論正在進行,火藥味十足。
兩家公司之前簽訂價值1500萬余元、5萬余臺烤箱的協議,雙方因產品質量、交貨延遲和貨款拖欠,告到法院。
作為全國外貿第一大省,廣東今年上半年貨物貿易進出口4.55萬億元,占全國外貿總量的20.9%,對全國外貿增長貢獻率達28%。
“要將實質解紛要求貫穿立、審、執全過程、各環節,應調則調、能調盡調。”就在幾天前,禤敏婷在線參加全省法院綜合提升審判質效專題培訓班,廣東高院黨組書記、院長張海波在開班第一課上強調,要讓矛盾糾紛以最少的程序實質化解,以求極致的精神做實定分止爭。
“這主要得益于最高人民法院審判質量管理指標體系的牽引,引導法官把重視質量、效果的司法理念融入日常辦案之中。”廣東高院審管辦主任侯向磊告訴記者。
侯向磊表示,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最核心的落腳點就是,讓人民群眾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最少的投入獲得最佳的糾紛處理效果,這也是法院踐行“如我在訴”、提升審判質效最直觀的體現。
同時,針對金融借款、信用卡、物業服務、勞動爭議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矛盾多發的十類案件,廣東高院還專門出臺分類調解方案,通過建立分流過濾和訴調對接機制,促推矛盾糾紛以最少的程序得到實質化解。
成效寫在數據里:今年上半年全省法院有87.78%的案件在一審得到實質化解,97.94%的生效裁判發揮定分止爭作用,40.54%的糾紛以撤訴、調解方式結案,二審、再審審查案件分別同比下降19.72%、4.83%。
然而,那些在訴中未終結、進入執行的“硬骨頭”,特別是涉困企業形成的“死結”,如何“案結事了”,甚至化解潛在連鎖糾紛,考驗著司法末端治理的智慧。
“董法官,廠子活了,所有糾紛一攬子解決了!”今年4月,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執行局門口,某模具公司負責人陳某緊緊握著法官董澤的手,眼眶泛紅。
“按老辦法,拍賣機器頂多還10%的債,廠子一倒,工人討薪、客戶索賠全成‘爛尾賬’!”董澤指著鋪滿桌面的案卷,點出關鍵“死結”。
破產法官譚添榮發現一線生機:“有救,廠子還有20余萬元的訂單!試試‘執破融合’,打包解決!”
于是,一場“執行+破產和解”的聯動救援展開:董澤協調大額債權人“放水養魚”,譚添榮說服工人同意“緩緩再拿錢”,人社部門也同意社保分期繳納,廠子立馬運轉起來。
全省各地法院也據此結合實際,紛紛出臺“執破融合”工作實施細則,明確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銜接細節,推動“執破融合”配套制度落實。
廣東高院還在深圳福田、佛山禪城、東莞第一法院等8家基層法院開展試點,要求合力做好債務人企業的執行案件和破產案件辦理工作。
去年以來,廣東法院通過“執破融合”機制挽救了503家企業,化解關聯案件2.43萬宗,盤活土地、房產等不動產350余萬平方米,保住了近萬名工人的飯碗。
從小小陳皮的“斤斤計較”,到事關外貿的“一攬子和解”,再到困境企業的“起死回生”,以“如我在訴”實現“案結事了”,在嶺南這片改革的熱土上,法治正以更公正、高效、務實的方式,守護著萬家燈火,也支撐著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
上一篇:
下一篇: